- miRNA-210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效应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210(miRNA-210)在脑胶质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和临床意义,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脑胶质瘤及20例良性脑膜瘤患者的病变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其中miRNA-210表达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体外转染小干扰RNA(siRNA)技术干扰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miRNA-210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miRNA-210在29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高于13例低级别脑胶质瘤及20例良性脑膜瘤的表达(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高表达miRNA-210的患者较低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P<0.05);成功转染siRNA至U251细胞中,干扰组U251细胞(U251siRNA-210)的miRNA-210表达相比对照细胞(U251control)显著下降,U251siRNA-210细胞在72h时MTT溶液相对吸光度显著低于U251control细胞,U251siRNA-210细胞穿透基质膜细胞数也显著少于U251control细胞。结论:miRNA-210的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是脑胶质瘤中重要的促癌基因。
- 徐鹏翔李强许琼冠张彩彩
-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增殖能力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5
- 2018年
- 目的评价初次应用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二区初次行THA治疗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骨折分型、术前骨密度、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状况、隐性出血量、患肢长度变化、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术后疼痛管理、心理干预等资料,并统计术后1年随访记录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髋关节功能的因素,然后将其设置为自变量,Harris评分设置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优24例,良42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为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骨密度、麻醉方式、手术入路、隐性出血量、患肢长度变化、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术后疼痛管理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骨密度、麻醉方式、手术入路、隐性出血量、患肢长度变化、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术后疼痛管理为股骨颈骨折首次THA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首次THA治疗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疗效显著;BMI、骨密度、麻醉方式、手术入路、隐性出血量、患肢长度变化、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术后疼痛管理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
- 李强宋世锋余斌任高宏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老年
- 表观扩散系数值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术前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2021年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8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3.0 T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均测量瘤体ADC值,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ADC值的差异,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区分直肠癌分化程度的效能,并研究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高、中分化直肠癌ADC值[(1.16±0.05)×10^(-3)mm^(2)/s、(1.04±0.08)×10^(-3)mm^(2)/s]高于低分化直肠癌[(0.93±0.0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高、中分化直肠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05×10^(-3)mm^(2)/s,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I:0.831~0.972);直肠癌瘤体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微淋巴管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6、-0.61、-0.59,P<0.05)。结论直肠癌瘤体ADC值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分化程度和微观结构特点,间接反映肿瘤血管新生和微淋巴管密度。
- 李香营刘丽杰梁其洲赵国栋王世旺袁园符水喜何冬雷李强
- 关键词:直肠癌表观弥散系数病理分级
- 阿司匹林诱导自噬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诱导自噬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处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MTT法检测胃癌细胞活性;(2)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凋亡...
- 李强
- 关键词:胃癌细胞阿司匹林自噬细胞凋亡
- 文献传递
- 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促进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脑微循环的修复与重建被引量:3
- 2019年
-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与创伤性脑损伤的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ikedomain7,EGFL7)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尚不可知EGFL7能否通过激活脑血管新生从而促进大脑创伤修复。目的:探讨EGFL7促进脑损伤后大鼠损伤脑组织中血管新生的具体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2组,颅脑损伤组(n=36)运用改良Feeney法撞击大鼠脑硬膜建立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n=6)仅暴露完整脑硬膜;依照损伤后取标本时间分为颅脑损伤1,6,24h以及3,7,14d共6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经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可用后,取挫伤灶及周围脑组织进行后续实验。另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建立颅脑损伤模型,颅脑损伤1h后运用立体定向注射仪分别向大鼠脑室内注射腺病毒rAd-vector、rAd-EGFL7及rAd-EGFL7+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每组6只。干预12h后取材检测。结果与结论:①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EGFL7、CD34表达显著上调,且随损伤后时间的增加而上调,EGFL7在颅脑损伤3d达到最大(P<0.05),EGFL7与CD34两者的表达趋势相一致,微血管生成数目在颅脑损伤7d到达最高;②大鼠颅脑损伤后1h颅内rAd-EGFL7微量注射12h后,损伤脑组织中EGFL7、CD34表达显著上调(P<0.05),同时pAkt、cyclinD1显著增加,FOXO1显著下降(P<0.05);③大鼠颅脑损伤后颅内同时注射rAd-EGFL7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12h后,EGFL7表达变化不明显,但CD34表达显著受抑制(P<0.05),同时微血管生成数目显著减少(P<0.05);④结果证实,EGFL7在脑损伤组织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可能与损伤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EGFL7过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损伤脑组织中的血管新生。
- 徐鹏翔李强许琼冠罗孟亚男成凯谢镇明付宙锋
- 关键词:CD34颅脑损伤脑损伤修复神经功能障碍
- 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方法:以SGC-7901、BGC-823细胞为研究对象,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阴性对照组,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MTT法检测1、2、4、6、8、10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甲基腺嘌呤(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核形态学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体形成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标志物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能明显抑制SGC-7901、BGC-823细胞的存活率,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对SGC-7901、BGC-823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影响,能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_1期。与阿司匹林单用组比较,阿司匹林+氯喹和阿司匹林+3-MA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G_1期细胞分布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均未见明显的DNA裂解片段、凋亡小体以及碎块状的浓密亮蓝色,迁移数量明显减少(P<0.001),自噬体明显增加,LC3-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的生长,使其细胞周期停滞在G_1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细胞自噬有关。
- 李强徐倩楠廖仲恺邓慧鸣许荣华
- 关键词:胃癌细胞阿司匹林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率
- 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医院神经外科行脑肿瘤术患者22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脑肿瘤术后发生脑脊液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25例患者中发生脑脊液感染79例,发生率为35.11%,其中死亡2例,其余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年龄,肿瘤大小,脑室外引流,颅外感染灶,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防范,降低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感染的风险。
- 许琼冠李强徐鹏翔付宙锋何少宇
- 关键词:脑肿瘤脑室外引流术
- miRNA-210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效应的探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210(miRNA-210)在脑胶质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特征和其临床意义,以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脑胶质瘤及20例良性脑膜瘤患者病变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患者组织中miRNA-210表达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体外转染小干扰RNA(siRNA)技术干扰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miRNA-210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miRNA-210在29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高于13例低级别脑胶质瘤及20例良性脑膜瘤的表达(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高表达miRNA-210的患者预后较低表达的患者不良(P<0.05);成功转染siRNA至U251细胞中,干扰组U251细胞(U251simiR-210)miR-210表达相比对照细胞(U251control)显著下降,U251simiR-210细胞在72h时MTT溶液相对吸光度显著低于U251control细胞,U251simiR-210细胞穿透基质膜细胞数也显著少于U251control细胞。结论:miRNA-210的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是脑胶质瘤中重要的促癌基因。
- 徐鹏翔李强许琼冠张彩彩
-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增殖能力
- 长链非编码RNA H19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抵抗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 H19)与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TMZ)抵抗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脑组织(正常组)、初发(初发实验组)及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组织样本(复发实验组)。以1,2,4,8μg·m L^(-1)TMZ分别诱导U251细胞并维持正常生长1周,构建抵抗U251 TMZ抵抗细胞系(U251-TR),U251细胞以等体积的0.9%Na Cl处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组织及细胞中LNC H19的表达以及细胞中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mRNA的表达。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干扰LNC H19的U251-TR细胞系(U251-TRsi LNC H19),以MTT法验证U251-TR细胞并观察细胞TMZ半抑制浓度(IC_(50)值)的变化;以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中MGMT蛋白的表达。结果复发实验组、初发实验组和正常组的LNC H19表达量分别为0.26±0.02,0.19±0.01,0.12±0.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251-TR及U251细胞IC_(50)值分别为(10.2±1.3),(2.8±0.2)μg·m L^(-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251-TR si LNC H19细胞和U251-TR细胞TMZ的IC_(50)值分别为(6.1±0.6),(10.7±1.5)μg·m L^(-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251-TR和U251细胞LNC H19表达分别为0.08±0.01,0.03±0.01,U251-TR和U251细胞MGMT mRNA表达分别为0.57±0.11,0.31±0.0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251-TR和U251细胞MGMT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5±0.16),(0.27±0.07)DP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NC H19是促进TMZ抵抗的关键因子。
- 徐鹏翔李强许琼冠张彩彩
- 关键词:替莫唑胺化疗抵抗
- 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对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感染清除率、骨愈合率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2019年4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不连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asquelet组39例和Ilizarov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相关治疗指标(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手术次数、治疗费用)、并发症及肢体功能.结果Masquelet组和Ilizarov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4.36%和87.5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Ilizarov组CRP和PCT水平均低于Masquelet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quelet组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优于Ilizarov组(P<0.05),两组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quelet组"障碍"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lizarov组(P<0.05),两组"问题"和"真正并发症"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肢体功能HSS评分和Bair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对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均有较好疗效,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 黄永湘李强李宝林陶永亮张俊杰
- 关键词:胫骨感染性骨不连ILIZAROV技术骨愈合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