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 作品数:30 被引量:175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国14个临床中心采用PED治疗的33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33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37个PED。33例完成临床随访,30例(36个动脉瘤)完成影像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6±6.3)个月;动脉瘤完全或近全闭塞30个(83.3%,30/36);相对于单纯PED治疗组(71.4%),PED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闭塞率更高(100%;P=0.031);预后不良(m RS评分>2分)3例(9.1%),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30例(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术前规律服用双抗药物3 d以上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律服用双抗药物的病人(P=0.033)。结论 MCA动脉瘤可以采用PED治疗,疗效较满意。对于直径大、形态不规则的MCA动脉瘤,可使用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以获得更高的闭塞率。术前、术后应规范应用双抗药物以减少缺血、出血并发症。
- 张莹罗斌康慧斌刘健张义森杨新健张鸿祺李天晓买买提力·艾沙毛国华宋冬雷王云彦冯文峰汪阳史怀璋万杰清刘建民管生赵元立王超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疗效
- 北京地区诊断新发麻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及PPAR-γ和ADRP在麻风多菌型患者脂代谢中可能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 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以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麻风分枝杆菌是1873年由挪威科学家Hansen发现,因此麻风病又名Hansen s Disease。根据患者感染的麻风菌量和...
- 刘健
- 关键词:麻风病脂代谢PPAR-ΓADRP
- 文献传递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脑脊液鼻漏经鼻内镜手术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与结果2011年11月至2018年6月共19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施行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其中191例修补成功,首次修补成功率为96.46%(191/198);复发者占3.54%(7/198),经二次修补成功封堵漏口。术后14例(7.07%)发生颅内感染,经抗生素治疗痊愈;1例(0.51%)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2例(1.01%)双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1例(0.51%)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平均随访(36.27±15.36)个月,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成功率较高、创伤较小,颅内感染为术后主要并发症,应积极预防。
- 毕智勇陈震刘健杨智君刘丕楠
-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 从规范实验记录提升研究型医院研究生科学素养被引量:6
- 2020年
- 阐述了实验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当前研究型医院研究生在科研实验记录中的问题,提出制定指导性的实验记录要求、加强诚信教育和实验记录培训、切实发挥医生的导师作用以及开发并推广电子实验记录系统,来规范实验记录的管理措施,以达到切实提升医学研究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 邹丽娟刘健李艺影
-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 应用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评价未破裂动脉瘤稳定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应用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评价未破裂动脉瘤(UIA)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5—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7家中心神经外科就诊的UIA患者。分别采用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医生独立评估、专家组评估、PHASES评分和ELAPSS评分标准评价所有患者的UIA是否稳定。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先由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在4周洗脱期后再由医生独立评估;B组评估顺序相反。将专家组评估结果作为判断UIA稳定性的"金标准",比较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与其他评估方式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根据动脉瘤最大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92例患者(227个动脉瘤),其中男62例,女130例;年龄[M(Q1,Q3)]为58.0(50.5,65.0)岁。专家组评估结果显示,227个动脉瘤中,稳定动脉瘤98个,不稳定动脉瘤129个。软件辅助医生评估的准确率和灵敏度(92.5%和93.8%)均高于医生独立评估(76.7%和85.3%)、PHASES评分(62.6%和39.5%)和ELAPSS评分(79.3%和76.7%)评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软件辅助医生评估的特异度(90.8%)与PHASES评分(92.9%)和ELAPSS评分(82.7%)评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于医生独立评估(65.3%,P<0.05)。一致性方面,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软件辅助医生评估(Kappa=0.94)、医生独立评估(Kappa=0.81)和ELAPSS评分评估(Kappa=0.83)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软件辅助医生评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最好;而PHASES评分与"金标准"评估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χ^(2)=45.8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动脉瘤最大径<3 mm组、3~5 mm组和>5~7 mm组中,软件辅助医生评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分别为0.94、0.79和0.85),且均高于其他评估方法。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和医生独立评估A组与B组的准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张福峻晖黄骥良米热扎提·吐尔洪刘健李天晓段传志李聪慧于建军吴鑫杨新健张鸿祺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
- 极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评价
- 2024年
- 目的 评价极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24 h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比较极早期(<8 h)及超早期(9~24 h)血管内治疗2组即刻栓塞程度、术中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术后再出血、新发脑梗死等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之间轻中症组(Hunt-Hess Ⅰ-Ⅲ级)与重症组(Hunt-Hess Ⅳ-Ⅴ级)术后3周及3个月临床良好率。结果 极早期与超早期组即刻栓塞程度、术中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术后再出血、新发脑梗死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极早期与超早期血管内治疗轻中症组术后3周及3个月临床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术后3周及3个月临床良好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极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
- 宋英刘健张亮冀方愿付辉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mm比9.76(7.08,13.25)mm,Z=2.921,P=0.003],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比例更高[55.2%(16/29)比21.1%(28/133),χ^(2)=14.010,P<0.01],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更高[24.1%(7/29)比6.8%(9/133),χ^(2)=6.238,P=0.013],总缺血并发症和病死率更高[17.2%(5/29)比4.5%(6/133),χ^(2)=4.251,P=0.039;11.1%(3/27)比1.6%(2/129),P=0.037];椎动脉瘤组最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组[89.5%(119/133)比58.6%(17/29),χ^(2)=14.609,P<0.01]。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后获得22对椎-基底动脉瘤配对,对比结果表明,椎动脉瘤组最终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基底动脉瘤组[95.5%(21/22)比50.0%(11/22),χ^(2)=11.458,P=0.001]。缺血并发症组的支架调整后释放成功和分支血管狭�
- 罗斌王超刘健张义森王坤张莹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循环介入治疗
- 国内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与重建术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统计国内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和重建术(包括单、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支架重叠)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疗效,以评价两种术式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关于国内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文献,并提取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载瘤动脉闭塞术与重建术在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计数的并发症包括夹层动脉瘤复发、术后相关的死亡与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纳入文献18篇,共1 102例(包括536例缺血患者和566例出血患者)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末次随访显示,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的269例(闭塞组)患者中,复发8例(2.97%),死亡5例(1.86%),发生围术期并发症15例(5.58%).采用载瘤动脉重建术治疗的833例(重建组)患者中,复发98例(11.76%),死亡10例(1.20%),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6例(1.9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较两组的结果显示,闭塞组的复发率低于重建组(OR =0.36,95% CI:0.20~0.64,I2=12%,P=0.0005);闭塞组的致死、致残率高于重建组(OR=2.35,95% CI:1.27~ 4.23,I2=4%,P=0.0006);两组的全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重建组(14.89%,124/833)总体高于闭塞组(10.40%,28/2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69,95% CI:0.45~1.05,I2=37%,P=0.0800).结论 在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载瘤动脉闭塞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优于重建术.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重建术治疗的有效性将有望得到提升.
- 王中孝田忠彬张倩倩丁兴欢陈俊凡张莹王坤刘健杨新健张义森
- 关键词:动脉瘤META分析栓塞治疗性
- 一种球形压迫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形压迫器,其包括球体、框架组件和绑带组件,框架组件包括多个固定部件,绑带组件与框架组件连接,框架组件围绕在球体外侧,球体与固定部件可分离地连接,多个固定部件全部与球体连接时球体与框架组件固定连接;多个固...
- 刘健张明琦郑昭旭杨新健
-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动眼神经麻痹组、其他临床症状组。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各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径颈比为1.75±0.46,高于无症状组的1.15±0.44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1.2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问动脉瘤的侧壁/分叉分型、是否带子瘤、最大径、瘤颈宽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48±0.21,低于无症状组的0.68±0.24和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8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77%(1.48%,27.16%),高于无症状组的0.15%(0.00%,1.Cr7%)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03%(0.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结论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动脉瘤,具有高径颈比及低壁面切应力,可能是未破裂PCoA动脉瘤中的高风险类型。
- 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王坤穆士卿杨新健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麻痹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