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倩倩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瘤
  • 4篇颅内
  • 4篇颅内动脉
  • 4篇颅内动脉瘤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后交通动脉
  • 2篇动脉
  • 2篇小动脉
  • 2篇和血
  • 2篇和血流动力学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眼神经
  • 1篇动眼神经麻痹
  • 1篇牙列
  • 1篇牙列缺损
  • 1篇眼神经
  • 1篇眼神经麻痹
  • 1篇医生
  • 1篇遗传学

机构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张倩倩
  • 5篇杨新健
  • 4篇刘健
  • 4篇张义森
  • 4篇张莹
  • 3篇穆士卿
  • 3篇王坤
  • 1篇陈曦
  • 1篇王坤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大径<3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未破裂组比破裂组多发动脉瘤更常见[58.1%(18/31)比9.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2)破裂组动脉瘤复杂流场模式和变化流场模式比率高于未破裂组[63.6%(7/11)比6.5%(2/31),P<0.01;45.5%(5/11)比3.2%(1/31),P=0.003];(3)破裂组动脉瘤壁面切应力中位数(P_(25),P_(75))为0.74(0.52,0.86),未破裂组为1.03(0.83,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对壁面切应力低和流场复杂且变化的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宜积极手术干预。
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穆士卿杨新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
口腔健康状况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因素被引量:9
2019年
脑卒中是一组主要由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损伤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致残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我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脑卒中后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口腔健康状况变差,罹患口腔疾病的风险增加,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生开始关注脑卒中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以及脑卒中与口腔健康的相关性。本文将对脑卒中后患者的牙体、牙周、牙列缺损情况以及脑卒中患者面临的口腔问题进行阐述;并且详细介绍脑卒中影响口腔健康的相关因素以及口腔健康状况对脑卒中的影响。
张倩倩袁冬陈曦
关键词:口腔健康状况口腔医生牙列缺损临床综合征脑组织损伤口腔疾病
国内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与重建术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统计国内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和重建术(包括单、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支架重叠)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疗效,以评价两种术式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关于国内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文献,并提取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载瘤动脉闭塞术与重建术在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计数的并发症包括夹层动脉瘤复发、术后相关的死亡与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纳入文献18篇,共1 102例(包括536例缺血患者和566例出血患者)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末次随访显示,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的269例(闭塞组)患者中,复发8例(2.97%),死亡5例(1.86%),发生围术期并发症15例(5.58%).采用载瘤动脉重建术治疗的833例(重建组)患者中,复发98例(11.76%),死亡10例(1.20%),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6例(1.9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较两组的结果显示,闭塞组的复发率低于重建组(OR =0.36,95% CI:0.20~0.64,I2=12%,P=0.0005);闭塞组的致死、致残率高于重建组(OR=2.35,95% CI:1.27~ 4.23,I2=4%,P=0.0006);两组的全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重建组(14.89%,124/833)总体高于闭塞组(10.40%,28/2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69,95% CI:0.45~1.05,I2=37%,P=0.0800).结论 在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载瘤动脉闭塞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优于重建术.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重建术治疗的有效性将有望得到提升.
王中孝田忠彬张倩倩丁兴欢陈俊凡张莹王坤刘健杨新健张义森
关键词:动脉瘤META分析栓塞治疗性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动眼神经麻痹组、其他临床症状组。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各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径颈比为1.75±0.46,高于无症状组的1.15±0.44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1.2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问动脉瘤的侧壁/分叉分型、是否带子瘤、最大径、瘤颈宽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48±0.21,低于无症状组的0.68±0.24和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8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77%(1.48%,27.16%),高于无症状组的0.15%(0.00%,1.Cr7%)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03%(0.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结论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动脉瘤,具有高径颈比及低壁面切应力,可能是未破裂PCoA动脉瘤中的高风险类型。
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王坤穆士卿杨新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麻痹血流动力学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探寻家族性颅内动脉瘤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其流行病学及遗传学特点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可用于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研究,并定位一些新的致病基因,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丁兴欢王坤张倩倩杨新健
关键词:致病基因遗传学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直径≤5 mm)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破裂动脉瘤47例,未破裂动脉瘤36例)的临床资料、3D-DSA影像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瘤呈分叉型(OR=3.368;95%CI为1.124~10.094;P=0.030)和不规则形(OR=5.706;95%CI为1.415~23.011;P=0.014)是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壁面切应力与动脉瘤破裂呈负相关(OR=0.053;95%CI为0.005~0.520;P=0.012)。结论分叉型形状、不规则型形状和低壁面切应力是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子。
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王坤穆士卿杨新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血流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